田黃 薄意十八羅漢隨形大山子
A Tian-Huang Stone Thin Carved with Eighteen Arhat


Qing Dynasty
12 × 5 × 11 cm
752 g

田黃方章,通體呈熟栗黃,肌理凝潤,細膩勻淨。表面光亮晶瑩,顯露簡約的風雅韻致。印身光素,六面方,頂面署有:「壬子春,程邃 後一百九十五年,同治丙寅,趙之謙為節子補成此印,記之。」等二十八字陰刻款。印面治:「大興傅氏」四字朱文。

趙之謙(1829-1884),字益甫,號撝叔,別號:鐵三、冷君、憨寮、悲盦、無悶、梅盦,會稽(今浙江紹興)人。咸豐己未舉人,官江西播陽、奉新知縣。書法初學顏真卿,後專工北碑,篆、隸師鄧石如,能融化自通,別具一家。亦擅篆刻,所刻印章,工整秀逸。

大興傅氏即指傅以禮。傅氏,號節子,齋室名長恩閣、華延年室,大興(北京市)人。清穆宗同治十三年(1874),曾擔任台灣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,官正五品,主管全臺灣船政治安業務及臺灣南路之臺灣原住民事務,相當於副知府。亦曾編有《長恩閣叢書》、《福建全省地輿圖說》⋯⋯等書。

程邃(1605-1691),字穆倩,一字朽民,號垢區,一號青溪,又號垢道,江東布衣,安徽歙縣諸生。早從漳浦黃道周、清江楊廷麟遊。山水初仿巨然,後純用渴筆焦墨,沉鬱蒼古。尤工分書,擅於金石考證之學,刻印精研漢法,為歙派的開山鼻祖。

根據以上資料顯示,是印康熙十一年(1672)原屬程邃所有,期間經過195年的流傳,後來於同治五年(1866)輾轉由傅節子所得,傅氏又委請趙之謙代為治刻印面,遂成一方流傳有序的珍貴田黃印石。